2.2.1 设计法规及设计地震力
本工程设计法采用钢构极限设计法(类似AISC LRFD),并依照中国台湾地区耐震设计规范,计 算 得 本 工 程 之 X 向 地 震 基 底 剪 力 为0.1826W=3410tf , Y 向 地 震 基 底 剪 力 为0.1683W=3143tf,并将反应谱分析所得之地震力放大至前述之基底剪力,据以进行动力分析设计。2.2.2 非线性侧推分析本工程除参考中国台湾地区耐震设计规范外,并使用结构分析软件 ETABS 进行非线性侧推分析,整个分析架构参照 FEMA-273 所叙述的方式进行。并利用分析过程观察到之塑性铰发生顺序及分布情形对结构性能进行评估并检核有无弱层的现象。图 5(a)对应 2500 年回归期地震力时(屋顶位移 17.8cm),主要消能机制由 BRB 提供,此时塑性铰主要分布于 Core A、Core C 之 BRB 上,以及 Core B 杆件(模拟特殊同心斜撑(SCB)行为之钢管)上。主因配合建筑外观之要求,Core B 及Core D 之几何较为复杂,结构行为相对较难掌握,因此希望 Core B 及Core D 可采较保守之设计。图5(b)对应崩塌前之阶段(屋顶位移 34.22cm),此时结构仍属稳定。
图 5 非线性侧推分析塑性铰分布图
2.3 柱配置及分析设计
本工程抗侧向力系统主要以四个巨型柱(Core A~Core D)组成,其中 Core A、Core C 为一般箱形柱与 BRB 斜撑所组成,Core B 为放射状 SCB 钢管所组成,Core D 由环状数组之组合方管串接而成。以下对 Core B 及 Core D 之钢柱设计作介绍。
2.3.1 Core B 钢管
Core B 由放射状钢管与环状钢梁串接而成(图6(a)),每层钢管由 32 组×3 列之交错联机配置而成(图 6(b)),标准层钢管尺寸为 219,1 层及地下 1 层则采用 273 之钢管尺寸,由于接合形式较特别,因此钢管及接合之设计,除了在设计地震力下保持弹性之外,亦需检核其在极限应力状态下,仍有足够之焊道强度以避免脆性破坏之行为。极限应力之分析为藉由有限元软件建立之单一杆件之模型几何,推估钢管在极限应力状态下,其接合端之应力值(图 7),以确保任何单一圆管之破坏不发生于接头端。
图 6 Core B 细部图示
2.3.2 Core D 组合方管
Core D 为配合建筑立面造型,由四支各自独立之筒状圆柱,单一筒状圆柱是由 16 支尺寸为TUBE450×175 之组合方管,环状排列而成(图 8(a)、(b))。Core D 之组合方管除了要满足在设计地
震力下保持弹性外,由前述之侧推分析可知,在最大考虑地震力(2500 年回归期)下,所有杆件均未降伏,因此可确认 Core D 同时具备高劲度及高强度之特性;此结果亦与原设计之目标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