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耳闻埋怨设计方BIM的质量,设计方只为了出设计图而忽略了施工BIM的各种考虑,BIM核心是信息传递,这个最高的价值所在本人非常赞同。但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传统CAD出图也有这种情况,为何埋怨BIM比较强烈?甚至以施工流程工艺等标准来判断设计阶段BIM的优劣?我觉得设计方有点冤,有以下几点:
- 传统设计责任和施工责任是分开的,责任分界比较成熟,不能把设计责任推诿至施工责任反之亦然,这应该有共识。设计BIM为了完成设计任务表达设计图纸,提高图纸质量而使用BIM,其传统责任范围是设计而不是施工。由于BIM价值与理念,只完成设计图纸而没考虑施工细节的矛盾越发浮上水面,业主和施工方看到的可视化模型,要找模型中的“烂”是非常容易的:如墙穿了上层楼板、某某材质没弄好、面层坡度都没有等等。基本可以用竣工模型来要求设计阶段的模型,要挑毛病可以写几百页纸。
- 现在BIM软件的传递性和可持续设计性,说实话还没达到完善的智能化的阶段,还处于大量人肉修正的时期,假设传统CAD要2人做一套设计图,熟练BIM人员也用2人做一套设计图,解决设计冲突提高图纸质量,我觉得已经为项目带来了额外的价值。
- 以施工模式的要求,如墙顶要在梁下(满足工程算量)、建筑结构模型要分开、三维收口或节点要完善在模型中等等。设计方的图纸很大部分是过程图纸,甚至在施工前一刻才有定论,所以设计方BIM不可能完善到这种“施工”或“竣工”程度。
- 为何埋怨设计方BIM的质量,我觉得应该分清两者责任和工作范围,如果真的是设计问题无可厚非,直接拖出来骂一顿,但以其他标准来要求额外的BIM模型,我觉得是有点偏颇。另外软件的过渡与智能化实在是太“人肉”了,几十年没提升的设计费还要额外人肉劳动,额外被埋怨,“设计尸”也是人,也有家庭和孩子,也希望得到体谅与包容。
可持续设计和信息的传递,是未来的趋势,现阶段希望软件厂商更多点资源关注BIM的落地与各种细节,让使用者效率更高质量更高才是真的价值共振。另外设计方也是企业,也有投入与产出,传统多少人出图,BIM也是多少人出图甚至更多的人力。要投入额外的人肉资源做额外的工作,一没有施工资质、二设计时间短、三没有额外的收入。至于如何让BIM设计传递到BIM施工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希望不久将来出台完善的BIM标准,设计BIM与施工BIM能达到一种平衡与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