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桥智能化建造 沪通长江大桥主体结构(钢梁)用钢26万t,结构复杂、体系庞大,针对钢梁建造,深入推进BIM技术应用,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研究重点是钢桥的智能化制造和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探索,打造稳定可靠的数据采集、存储、传递、交流、决策的工作机制和流程。 (1)焊缝质量管理系统。焊接质量管理系统是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结合,应用于焊接生产过程控制。可通过计算机对焊缝进行编号,设定焊接工艺参数,实时记录和上传焊接参数,形成构件"焊缝地图",提高焊接的自动化程度与管控水平,防止焊工误操作,实现主要、关键部位焊接过程监控、事后追溯。 (2)数字化预拼装系统。数字化预拼装是通过全站仪或摄影技术对实际杆件进行精密测量,获取预拼杆件的关键尺寸信息,将测量结果反馈到设计模型中,通过与设计模型的比较分析,确定通孔率、预拱度等值是否满足预拼装验收要求。 (3)螺栓连接施工系统。沪通长江大桥全桥共用高强度螺栓425万套,作业周期长,环境条件变化大,控制质量离散性大,工作难度很大。该系统是基于物联网技术,采用第三代扭矩扳手,实现对螺栓施工扭矩的有效控制,并完成对螺栓施工信息的全面采集。系统能够通过数显式扭矩扳手扫描获取施工计划和操作人员信息,施拧过程中自动上传施工扭矩,对异常施工扭矩进行报警,规避高栓的"超拧"和"欠拧"现象,以二维码形式存储;实现信息的追踪管理;同时能减少班前班后标定,提高施工工效。 二、主塔施工的BIM应用 针对主塔施工深化BIM技术的应用,涉及支架建模、预应力管道、钢筋、锚座碰撞分析、整体吊装模拟、施工虚拟建造等内容,将BIM技术应用到施工实践,推进主塔施工向工厂化、预制化、装配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提前发现工序衔接问题,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提高现场工作效率。 三、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 BIM技术的核心是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强化信息化手段,将制造过程参数、施工工序控制参数、工法应用及运维措施各种结构化数据或非结构化数据搭载到BIM模型,并存储到一个集中的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为结构设计、施工和运维提供多方位服务,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BIM管理系统,实现BIM信息服务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
基于BIM的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系统 依托BIM技术,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对已试点成熟或将要研发的信息化业务子系统,加大推广应用范围,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检验、反馈和提升,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积累有效数据,及时固化成果。同时注意项目从设计至运维各阶段的衔接和标准统型,制定逐层的交付标准,做好信息的传递和维护。 (2)建设主管部门应充分意识到BIM技术是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应制定相应的制度予以保证。BIM技术的应用和落地,要重视和关注各环节同步采用BIM技术,保持在全生命周期内不同阶段的持续推进,形成完整的数据传输通道,保持数据的有效传递和积累。 (3)模型统一性问题应全盘考虑,保证设计、施工(包括钢梁加工)和运维中BIM模型的无损传递、继承和发展,避免重复建模,确保有效信息的积累、分析和应用。 结束语 (1)BIM技术代表一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沪通长江大桥工程实践已经初步显示这项技术的潜力,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桥梁建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2)建设单位通过有效组织、统一部署,搭建基于BIM技术的统一管理平台,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结合项目实际,完善BIM模型和管理平台应用模块,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纠偏,最终实现各参建单位在统一BIM技术应用模式下协同工作。建设单位的强力推进和统一要求是当前BIM技术推广的关键环节,是解决从"好看"向"实用"转化的重要推手。 (3)在设计、施工、制造管理过程中,依托信息化手段,将控制进度、安全、质量等提高管理水平的多种措施集成到面向建设单位需求的统一BIM管理系统,可有效整合资源,提高管控水平。通过必要的制度和组织保证,将带来管理手段和项目管控方式的革新。 (4)加快研究基于施工应用的BIM模型交付标准,使参建各方能够在同一语境下交流,减少重复工作,将有力推进BIM工作的推广。 (5)加快培养掌握BIM技术的管理和专业人才,将掌握BIM技术作为一种必备管理技能,支撑建设管理模式的升级。 来源:《铁路技术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