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BIM中心

 找回密码
 注册请加微信xycost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6|回复: 1

为什么对地基处理的问题讨论的很少?

[复制链接]

0

主题

2764

帖子

2575

积分

论坛游侠

Rank: 1

积分
2575
发表于 2014-5-18 17: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论坛是地基基础,我看来看去都是基础方面的问题,其实地基处理、基坑开挖也很重要的嘛,而且是这方面是大头,基础虽然还有发展空间,但就像结构一样已经是很成熟的了,但地基处理、基坑开挖的问题就千变万化,有很多值得研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64

帖子

2575

积分

论坛游侠

Rank: 1

积分
2575
发表于 2014-5-18 17: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软弱地基的问题
从土力学的角度来看,软弱地基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稳定问题

2.沉降问题

3.液化问题

4.渗透问题

1.稳定问题

在软弱地基中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地基土强度不足引起的稳定问题,如:

(1) 填土和边坡的稳定
在上部填土的情况下,当建造在软粘土上的路堤,海堤的地基土强度不够时,会产生圆弧滑动而造成整体剪切破坏,即使不产生整体剪切破坏,但由于地基产生过大的侧向位移和由此引起的附加沉降,也会造成地基局部剪切破坏而影响路(海)堤的正常使用
由于开挖地基形成的边坡, 也存在稳定问题。

(2)地基承载力问题

(3)挡土墙,板桩等土压力问题

(4)桩的水平拉力问题(地震时或受水平力作用时)
当桩穿过软弱层作用在持力层上,即为支承桩,其垂直方向的承载力与穿过的软弱土层关系不大;但受到水平力作用时,由于桩间软土的强度太低, 桩无法抵抗水平力引起的弯矩而发生折断,这时也要考虑对桩间土加以改良。
2. 沉降问题

软弱地基的第二个大问题。软粘土地基含水量高,压缩性大,在荷重作用下会产生很大沉降;同时软粘土的渗透系数小,固结系数小,完成沉降所需的时间很长,即固结过程历时长,深厚粘性土层的沉降可达几十年,在这种情况下,次固结沉降在总沉降中占的比例也较大,不能忽视。当沉降超过建筑物的容许沉降时, 将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地基土的过大沉降会产生桩的负摩擦力问题,从而造成桩基或上部结构破坏;

*除了上部荷重引起的沉降外,地下水位降低也会产生沉降问题,如大城市由于抽吸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

*这里讲的沉降是指固结沉降,即土中孔隙水消散引起的沉降(主固结沉降)以及土中孔隙水消散完了后,土骨架蠕变引起的沉降(次固结沉降)。由于地基剪切变形引起的时沉降,已在稳定问题中提到了。

特别要强调总沉降与不均匀沉降的关系,当总沉降大时,不均匀沉降必然也大,这是由于建筑物本身,场地条件,环境荷重都不可能完全对称
3. 液化问题

在动荷载(地震力,爆破,机器,车辆,波浪等等)作用下,饱和松砂的孔隙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下降,当有效应力为“0”时,砂土就像液体一样,这时轻的构筑物,如管道(油,气,水管)就会浮起来,重的构筑物就会沉下去。公路,铁路路基由于受到车辆震动荷载,孔隙水压力上升,强度下降,产生翻浆冒泥,地面下陷。
即使有效应力不为“0”,但由于有效应力下降,砂土的强度变低,地基就会发生稳定问题,这在前面已讲过了。
对于不饱和砂性土,由于孔隙压力上升较小,不足以引起液化,但强度仍会下降,而且由于被振密而产生较大变形,所以不仅会产生稳定问题,还会产生沉降问题。(日本大阪神户大地震)

4. 渗透问题

流砂和管涌等(水利,基坑,人工挖孔桩等)。

在遇到上述的软弱地基问题时,通常采取以下五类措施:

1. 改变结构形式

如:降低荷重或弯矩(利用轻质材料或反压台)

扩大建筑物基础的基底面积以减小土中应力。

2.利用桩基础避开软弱土层

3.换填(置换)地基

1) 垫层

2)开挖置换

3)自重挤淤— 挤1m,[R]提高1m。

4)爆破挤淤— 水下

4. 改善软弱地基的特性

5. 加固地基

其中桩基础是应用最多的人工地基之一,有较完整的理论及设计方法,所以桩基础作为一个特殊课题来介绍,不归在地基处理方法之中。

此外,置换方法是用好的材料来置换软弱的地基土层,如:垫层法、开挖置换法、自重挤淤、爆破挤淤等,这类方法这次不作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BIM ( 琼ICP备14001050号-1 )

GMT+8, 2024-12-26 00:07 , Processed in 0.02236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