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BIM中心

 找回密码
 注册请加微信xycost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2|回复: 0

工程技术员发展空间

[复制链接]

0

主题

2617

帖子

2454

积分

论坛游侠

Rank: 1

积分
2454
发表于 2014-5-24 12: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到这篇文章,觉得挺好,的确,生活就是要渐行渐思……

技术到管理,是一条很多人走的路,担不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曾经有一位朋友,说到“只想做一名技术人员,过上幸福的生活”。就是一个例子。说到底,我很羡慕这种态度,工作与生活的乐趣,不外乎“知足者常乐”。

从技术到管理,从管理到技术。很多老一辈的建筑前辈,在管理岗位退休后,又返聘到企业做技术顾问之类的技术岗位,生活状态也很好 。技术是我们的根本,很多前辈和我说过“搞技术的人走到哪里都有饭吃”,说的就是这点。

曾经看到这么一“从造价到管理”的文章。

以下引用:  

从造价到管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做为一名造价行业的工作者,职业生涯上的道路要走向何方。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我的造价之路走向何方?问题的最终答案还是回到了毕业当初的想法,成为一名项目管理者。从伊始的施工员,到后来的项目经理助理,到机关员工,到今天的企业管理岗位;由施工技术,至预结算,然后是成本测算与控制,到现在的企业及项目管理。路的方向还是沿着多年以前的梦想在延伸。也许是只知道坚持就会成功,我一直在朝管理方向努力。

天道酬勤,经过努力与奋斗的岁月,加上幸运的机会来临,今天能够以一名管理者的角度,来与众多同行一起交流探讨我们的职业方向,与大家共同分享我在造价工作及管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干我们这行的,通常都知道“做得好不如管得好,管得好不如算得好”。这句话有其成理之处,却也有失偏颇,要知道,单纯强调造价人员在项目效益中的作用,能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加强项目部成员的成本意识,提高造价管理能力,依靠团队精神,这才是根本之道。然,区区两句话,能做到的,又有多少?

西方有句谚语“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其实管理工作也是一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作为一名管理者,如何让团队中的成员思想统一,行动一致,除了要时间与精力贯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保证团队纲领的正确性与适应性。这种压力,我在作为造价工作者的阶段中,并未能有太多的感受到。

等到了管理岗位上,才知道,为管理工作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与行动标准,有多难。举棋难定是常有的事,好比一个战场,如果前进一步却中了埋伏,就叫决策武断,如果思考再三,则有可能叫优柔寡断。很感谢,公司老大在这方面给予了很多的帮助,让我开始慢慢的适应这种环境。刚毕业的那会儿,师父经常教导我“说话做事要经过脑子”,再过了两三年,师父教育我“说话做事要有套路”。

现在看来,前者叫慎重,后者叫策略。似乎可以理解:造价工作很需要慎重,尤其是在结算时,一支铅笔,便是数百人干了数百天的评定;管理工作更需要策略,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师父所说的“套路”,实在是精髓,说话做事一套一套的,路才会越走越长,越走越宽。就这样,在慎重的脑子里,编织着一个个“套路”,我,从造价开始走向管理,开始走向自己的理想。

从造价工作者到管理者,怎样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回到数年前的某个工地上,我与另一名施工员在室外工程土方开挖时,遇到地下水。那个施工员立刻打电话通知机修工拿来水泵,并安排挖掘机开挖集水井。

而我,却径直跑回办公室搬来了水平仪,开始测量湿土高度,并查找定额、拟定施工联系单,计算湿土排水费用。同样是施工员,针对同一个事情,两个人的第一反应却是截然不同,事后想想,这也许就是土木出身的施工员与造价出身的施工员背景各异造成的。

由上面这个小故事,同时也折射出我们行业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目前在一线的项目部管理人员中,对于造价管理或者成本控制,无论是意识还是专项能力,普遍有待加强。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及人材机价格的普涨,施工单位的利润几乎压到最低。造价的重要性开始突显,成本控制开始得到广泛的认同与重视,这似乎是空前的局面。而也许正是这种大环境,促使我从成本岗位转换到管理岗位吧。

行业很多的项目经理及企业经理人,对造价不懂的其实很少,但真正懂的却不多,而能有“套路”的基本上都是精品。质量、安全、进度、成本,四个主题,四个角度,作为造价出身的管理者,成本应该是我的一个特点,其他三个方面,还需要加强加精,毕竟管理是综合性的。按照“木桶理论”的观点,最短的那块板,将决定管理水平的高低。

我认为造价师也好,管理者也好,概括一句:“内圣外王”。内圣,指的就是你所说的那些职业技能与知识,外王,就是我们不能只待在屋子里算来算去,要出得去,谈得下,搞得定。我很反对造价师把大量的工作投入到算量中去,这对行业整体水平与个人发展都很不好。我和我们的预结算同事讲:结算对账也好,经济签证也好,工程量不要太计较,谈价格,谈口径。一个口径抵过一千个量的对账。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考证族”的出现,其实是与行业内的人才变革有关系的。前几年开始的内需刺激,建筑业行情大涨,人才更新换代紧锣密鼓的进行。而国家强调的职业资格证书与现场实际的管理能力要求发生冲突,于是出现了大批的挂证现象,“考证族”由此诞生。对于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随着高学历的人才从校园大批涌入建筑行业内的方方面面,具备实践能力的理论出身工作者群体正在形成,挂证的局面开始萎缩。最终达到人证合一的普遍现象。“考证族”是过渡时期的产物,如流星,看上去很美……我认为:与其花这么多精力去考证,不如花点精力在某个专业上多点钻研来得长远。

一本证书,不能推动职业生涯的飞跃。证书只是对进入职业门槛的准入证——而且是官方的。试想,如果一个没有做过造价的造价工程师一个长期做预结算却没有证书的预算员,你会选择谁来做你工程的结算?关键是职业的能力,而不是证书。

由于中国的怪现状,造成了证书挂职的现象广为流传。项目经理,由于其责任重大,且关系复杂,所以,胜任项目经理的人还只是少数,而相对应的建造师证,却是众多。

职业规划:1、规划是好的,也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执行你的规划,而且规划中的执行又不能死板,灵活的执行,否则就 是毛主席说的本本主义了。 2、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规划也需要调整,不能一成不变。也许三两年后,你的规划与预期目标与社会实际情 况有偏差,那么要分析原因 ,并调整策略,这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 3、证书的效力,需要正确对待,不要迷信,我公司一位没有证的预算员,工作能力比有证的还强。 4、关于经验:工作经验不是工作年限,在于工作经历。经历多了,拥有了比别人更多的经验。 5、选择自己合适的岗位与行业,是最明智的,自省才有自知。

有人问:您认为在哪种类型单位对自己发展更有利?我指前途+钱途呀。在政府、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中介事务所。。。。。。哪地方好?

我想说的是:你说是奔驰S600跑得快呢?还是宝马760开得快呢?关键在于司机水平。

各种类型的单位都有前途,如果你所列的某个单位是没有前途的单位,我想这个行业就要消亡了。至于前途,我和你一样,都记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警言。对自己的发展有利的单位选择,应该要从你自身的性格特点出发。如果你是一个愤青又不想很快被磨平,建议不要去政府;如果你的专业不是很对口,而且害怕一天到晚做在电脑前面接受辐射,建议不要去设计单位;如果你讨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天天在活动房里办公还羡慕那些在高级写字楼的同学,建议不要去施工单位;如果你只会自己单枪匹马的工作,不擅长与人协作沟通,对相关专业不敢兴趣,建议不要去建设单位;如果你不喜欢天天与预算结算打交道,天天在忽悠和被忽悠之间徘徊,建议不要去中介事务所。技术是功底,沟通是功底发挥的桥梁,没有桥梁的敷设,再好的功底也没有用。

忽悠是傻子去忽悠聪明人,就是忽悠——反过来被人笑话。技术与沟通能力同等重要。

国企的内部关系似乎与我们大多数的非国企内部关系不一样。背景说到底也就是关系。国企里面比较讲究“背景”与国企的管理者权限与压力有关系的。但是国企也是企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奉献。

所以,国企对人才的需要是根本,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我想每个企业的高管都能认识到这点。

近代名人曾国藩在清朝的满人统治时期,出身卑微,没有背景,但是最终还是荣任“两江巡抚”“直隶总督”,他靠的是什么?一是自身的修养与努力,“修身治国平天下”,浴血奋战,建立功名;二是背景,曾国藩没有先天的背景,但是后天的背景很好,恭亲王提携曾国藩直到两江巡抚,却从未谋面过,后天的背景营造靠的是什么?我想看过曾国藩传后的朋友们,应该有所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BIM ( 琼ICP备14001050号-1 )

GMT+8, 2024-12-22 22:16 , Processed in 0.02379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