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2014年分支机构工作会议上,记者了解到,协会今后将在工作中,密切跟踪民生之需、社会之需、产业之需、新兴经济之需、绿色环保之需,在工程建设标准化领域实现“三结合”:
要与经济转型相结合
当前,与工程建设领域相关的产业有兴有衰。如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沦为过剩产能,告别了野蛮生长的方式,而一些基础设施产业、新兴产业,如地下管网、防水材料、保温材料、工程环保、绿色建筑、高铁轻轨却在稳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互联网产业的兴起,使当今工程建设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为工程建设服务的标准工作者,一定要瞄准一些急需用标准规范创新和发展自己的行业和产业。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标准,作为新形势下的“标准人”,无论是编制标准还是起草规范,都要有打破传统“一亩三分地”的勇气,跳出工程建设看工程建设,在新的经济增长领域找到自己的定位,特别是分支机构要有适应经济转型的能力,在自己所处的专业领域找到立足点,把挑战化作动力,把机遇化作商机。
要与用足用好政策相结合
标准工作不但是法律法规的延伸,也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和履行职能时的有效手段。当前,国家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进一步激发了市场的活力,但同时经济领域引入很多民营经济和社会力量后,需要尽快制定一些适当的标准进行引导和规范。因此,抓住改革机遇,用足用好现行政策,是做好标准化工作的切入点,也是根本保障。会议认为,今年是标准化领域顶层设计的“政策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国家最高层面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把“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列为重点改革任务。这两个提法,实际上为从事标准工作的同志们勾画了一张新的发展蓝图,也表明今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将更加重视标准化建设。同时,标准化工作也能在一个更好的政策环境里,强化组织建设和体系建设,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服务。
从体制机制方面看,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今年4月,国家标准委在代拟的《国务院关于改革标准化体制加强标准管理的意见》中指出,标准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国家强制标准、政府推荐标准和社会组织标准构成的新型标准体制。即:强制性国家标准,以保障安全、健康和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为目的。政府推荐标准,包括推荐性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要突出公益属性,逐步缩减数量和规模。社会组织标准,要积极稳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学会、产业联盟等专业组织,按照市场机制制定发布。沿着这个改革思路发展下去,可以让“强标更强,兜住底线;推标更优,保住基本;团标更活,促进发展;企标更高,提升质量”。
从主管部门和本行业看,住房城乡建设部也在积极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各项改革,要求发挥标准化协会、技术委员会、编制组及专家的作用。今年5月,部标准定额司委托协会起草了《关于改革完善工程建设标准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社团标准改革的目标是: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补充、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体系为原则,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应用为主要内容,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目的是促进行业发展、产业升级和企业提升生产力水平。目前,该意见的草案得到了司里的积极肯定,要求协会组织专家继续完善。总之,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目标、方向已经非常明确,大家要珍惜这一非常难得的政策环境,用好政策、用活政策,在改革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要与社团改革相结合
当前,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快形成政社分开、职权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的体制势在必行。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团改革的深化,行业协会具有的专业、信息、人才、机制等市场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要一手抓业务建设,一手抓改革创新,发挥协会具有的广泛行业基础、专业技术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面向会员单位和企业服务。尤其要抓住“一业多会”的改革机遇,发挥好分支机构和专家们的作用,在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建筑材料和部品部件、智能产业开疆拓土,提供服务;在事关群众健康、安居宜居的住宅产业、涂料、地板、管桩、防水、供暖、电梯等领域扩大业务,发展会员,通过制标、对标、贯标工作减少能源消耗、防治环境和大气污染。同时要联合科研院所和相关产业,在规划、设计、管理、运维等方面发挥标准化的前置作用,探索工程建设标准领域与其他行业协会和上下游产业的合作新模式。(中国建设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