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祖先原居中原。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客家人在历史上经过了6次大规模的南迁,以“客人”的身份积聚在一起居住而形成一家,这就是“客家人”这名字的由来了。也因为迁移,所以形成了现在分布广泛的汉族民系,正如人们说的:“哪里有客家人,哪里就有客家人。”  
    客家人继承中原文化,结合当地的环境,不断革新而形成很有特色的围屋,围龙屋是客家围屋的典型建筑之一,也最具代表。它不仅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与我国古代建筑相比,围龙屋的外形非常独特,小型的围龙屋像圆形,而规模比较大的围龙屋像椭圆形。大部分的围龙屋的前半部分是半月形的池塘,后半部分是残月形的围屋,池塘和房屋之间是禾坪。最基本的围龙屋的结构是“两堂两横一围龙”,而大规模的围龙屋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的。 
    客家的围龙屋与当地的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我国的其他建筑一样,坐北朝南,这是为了抵御冬天时从北方吹来的寒风,引入夏天吹来的凉爽的南风。楼顶采用陡峭的 “人”字形结构,不仅外观美丽,更重要的是由于南方的降雨比较多,这种结构有利于迅速排水而不把屋顶压坏。且建有比墙面突出1到2米的屋檐,避免排下的水沿墙面流下而破坏坯土结构的墙。
    围龙屋的墙壁坚固,利用三角形结构的坚固性,下厚上薄。与现代的楼房相比,围龙屋的外墙很厚,外层的围龙厚度甚至达1.5米。以当地粘质红土,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少量的糯米饭,红糖组成的具有强粘滞性的“熟土”为原料,在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作为“墙骨”筑起的土墙,不仅具有钢铁混凝土强度,还具有钢铁混凝土没有的韧性,所以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另外,这种厚厚的土墙还有调节室内湿度的作用,当室内过于潮湿时,土墙吸收水分而降低湿度;当室内过于干燥时,土墙会释放其吸收的水分来增加湿度。
    屋前的禾坪,又叫地堂,一般是用三合土夯实铺平长方形空地,是居民活动或晾晒农作物的场所。位于围龙屋前的风水塘,远远看去就像是倒映在地面上半月,十分美丽,其功能主要是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横屋和龙屋是居民居住的场所,排列整齐有序,犹如一把大的梭子。祖宗祠堂,被称为围屋的“心脏”,位于屋内的正堂,这里是族长聚集各户家长议事以及祭祀祖先的地方。逢年过节,屋内每家都挑着各种供品,到这里祭祀祖先。每逢喜事丧事,人们都会来这里拜祭,表示对先祖的尊敬。而其它堂厅则是居民活动学习的地方,在花头和天井都种有花草树木,显得优雅而美观。植物对于一个里面处处是黃色土墙的大围楼里面,显得十分的重要,对清新室内空气也有很大的用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