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BIM中心

 找回密码
 注册请加微信xycost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42|回复: 12

接地防雷如何施工?

[复制链接]

0

主题

2638

帖子

2483

积分

论坛游侠

Rank: 1

积分
2483
发表于 2014-9-5 16: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圈里的是接地吗?与角里那个是一样的吗?
是不是用扁铁从基础引出来就ok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帖子

-2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
发表于 2014-9-5 16: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扁铁从基础引出来与地下避雷网相接就ok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10

帖子

2533

积分

论坛游侠

Rank: 1

积分
2533
发表于 2014-9-5 16: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设计说明上有详细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27

帖子

2431

积分

论坛游侠

Rank: 1

积分
2431
发表于 2014-9-5 16: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的应该是防雷引下线,一般设计是用柱内主筋,如果你们有特别要求可以用扁钢,还有一般设计要求若是16以下的钢筋应该用四根,16以上用两根。搭接这些就看规范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15

帖子

2772

积分

论坛游侠

Rank: 1

积分
2772
发表于 2014-9-5 16: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接地的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45

帖子

2480

积分

论坛游侠

Rank: 1

积分
2480
发表于 2014-9-5 16: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扁铁从基础引出来与地下避雷网相接就ok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63

帖子

2604

积分

论坛游侠

Rank: 1

积分
2604
发表于 2014-9-5 16: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是这样计算: 1、每个避雷针算1个,每个避雷带引下线算1个。 2、1套防雷器算1个 3、一个汇流排算1个 4、地网算2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16

帖子

2713

积分

论坛游侠

Rank: 1

积分
2713
发表于 2014-9-5 16: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地是避雷技术最重要的环节,不管是直击雷、感应雷、或其他形式的雷,最终都是把雷电流送入大地。因此,没有合理而良好的接地装置是不能可靠地避雷的。接地电阻越小,散流就越快,被雷击物体高电位保持时间就越短,危险性就越小。对于计算机场地的接地电阻要求≤4欧姆,并且采取共用接地的方法将避雷接地、电器安全接地、交流地、直流地统一为一个接地装置。如有特殊要求设置独立地,则应在两地网间用地极保护器连接,这样,两地网之间平时是独立的,防止干扰,当雷电流来到时两地网间通过地极保护器瞬间连通,形成等电位连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93

帖子

2513

积分

论坛游侠

Rank: 1

积分
2513
发表于 2014-9-5 16: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光看图纸显示不是很明确,应看图纸说明结合图例就很清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811

帖子

2617

积分

论坛游侠

Rank: 1

积分
2617
发表于 2014-9-5 16: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雷雨天气,高楼上空出现带电云层时,迅雷针和高楼顶部都被感应上大量电荷,由于避雷针针头是尖的,而静电感应时,导体尖端总是聚集了最多的电荷.这样,避雷针就聚集了大部分电荷.避雷针又与这些带电云层形成了一个电容器,由于它较尖,即这个电容器的两极板正对面积很小,电容也就很小,也就是说它所能容纳的电荷很少.而它又聚集了大部分电荷,所以,当云层上电荷较多时,避雷针与云层之间的空气就很容易被击穿,成为导体.这样,带电云层与避雷针形成通路,而避雷针又是接地的.避雷针就可以把云层上的电荷导人大地,使其不对高层建筑构成危险,保证了它的安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BIM ( 琼ICP备14001050号-1 )

GMT+8, 2024-12-22 22:16 , Processed in 0.03217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