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5-17 21: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1、地震波安全距离计算 
V=K·(Qm/R)α  
式中:K、α—系数,与地形地质条件有关; Q—最大一段起爆药量,kg; R—药包中心至被保护物的水平距离,m。 
计算的地震波速度应满足国家安全规程的要求。 注意:①爆破地震波除和计算公式中的参数有关外,还和爆区与保护点的相对高度有关,当爆区位于保护点的上方时,计算值偏大;反之则偏小;②爆破地震波的大小还和保护区方位有关,当保护区位于爆区前方时,地震波最小,侧向次之,后方最大。③在特殊建筑物附近或爆破条件复杂地区进行爆破时,必须进行必要的爆破地震效应的监测或专门试验,以确定保护物的安全性。 
2、面地震波数字模拟计算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从地震震源发了经过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地震体波,由震源先传到地面,沿地面传播的地震波为面地震波。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在波长为1500米到15米左右(相当于地震波长1—100Hz)的尺度范围内,大气可作为一个优良的弹性体。其与地震波的作用不能忽视,即地球表面不能作为自由无约束表面处理。
另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应震方面的应用,原有为适应地震科研的理想震源模型在震后拯救余震防护方面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因其存在从科学到应用科学到具体技术措施之间的一个个距离。应采用便于实际应用的适用实时震型。
震源模型可分为点模型,相应于原有地震科学理论模型;
体模型,相当于一个实际震动区域建模;
面模型,相当于断裂带结构模拟;
运动中的板块及其约束模型;
互相冲击中的板块约束模型;
自震中的板块模型等。
其建模材料单元可选受约二十个大气压(约为地基下十米)的粘土模型,基岩与地质缺陷可据此调整有关模型参数。
其中由于面地震波具有在近震源区加几倍破坏作用的强力作用,其建模应重视余震的可干预措施的相关计算。当然应考虑强震过后对基础面模型参数的调整。
3、地震波的计算
假设P波波速为5公里/秒,S波波速为3公里/秒,海啸引发的平均海水波速为150公尺/秒。根据上述资料,发生於2004年12月26日的南亚大地震,某海岸城市距地震震央为500公里,试问该城市测得地震后,大约经过多少秒将遭受海啸的袭击??? 1534 ?? 2534 ?? 3234 ?? 40034请物理高手将公式及算式列出...谢谢
最佳答案
假设P波波速为5公里/秒,S波波速为3公里/秒,海啸引发的平均海水波速为150公尺/秒。根据上述资料,发生於2004年12月26日的南亚大地震,某海岸城市距地震震央为500公里,试问该城市测得地震后,大约经过多少秒将遭受海啸的袭击?(1)1534 (2)2534 (3)3234 (4)40034
P波抵达时间500公里 5公里/秒 = 100秒
海啸抵达时间500公里 150公尺/秒 = 500000公尺 150公尺/秒 = 3333.3秒
测得地震后,遭受海啸的袭击时间3333.3 - 100 = 3233.3秒
|
|